资兴市位于湖南省东南部,为郴州市代管的一个县级市,在东汉永和元年(136)建县,称汉宁,距今有一千八百多年的历史,后县名几番更易,继此为阳安、晋宁、晋兴,唐代(公元672)因旧县治位于资兴江畔(原旧市乡,现以被东江湖淹没)命名为资兴县。南宋理宗绍定改资兴为兴宁,并徙县治于管子壕(今兴宁镇),民国三年(1914年),因与广东省兴宁镇同名,复称资兴县,1984年12月,经国务院批准,资兴撤县建市,政府机关搬至唐洞市区。
资兴市境内的东江湖,地处北纬26°17′,东经113°14′,是1986年8月随着全国重点工程东江水电站竣工关闸蓄水后形成的中南地区第二大人工湖泊,湖水面宽160平方公里,蓄水量81.2亿立方米,相当于半个洞庭湖,素有“湘南洞庭”之美称,毛致用亲笔提词“南国明珠东江湖”。目前,东江湖已成为湖南省唯一同时拥有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国家森林公园、国家湿地公园、国家5A级旅游景区、国家级水利风景区“六位一体”的旅游区。
【地域范围】
东江湖茶农产品地理标志地域保护范围包括资兴市白廊镇、滁口镇、黄草镇、兴宁镇、清江镇、汤溪镇、州门司镇、三都镇、回龙山瑶族乡和八面山瑶族乡共10个乡镇现辖行政区域。地理坐标位于:东经113°13′52″-113°44′19″,北纬25°33′45″-26°17′12″。保护面积7000hm2,年总产量3000T。
【品质特色】
东江湖茶具有明显的品种、地域和工艺特点,色绿,味厚,香雅。一级茶外形条索紧细卷曲,白毫显露,色泽翠绿,内质汤色嫩绿明亮,清香持久,滋味醇厚鲜爽,叶底嫩绿明亮。二级茶外形条索紧结曲卷、显毫,色泽绿润,汤色黄绿明亮,香气尚高长,滋味浓厚尚爽,耐冲泡。
【人文历史】
资兴市历来有种茶、制茶和售茶的习惯,据《兴宁县志》卷之四记载:“茶旧惟东乡七里所产茶味能解暑毒,今四乡均产佳品颇多”、“木之属包括松、茶、楠……”“茶价正银贰拾贰两伍钱”。据《资兴市农业志》记载“清朝至民国年间,资兴产茶区主要分布在团结乡回龙山一带”,又据《资兴市志》记载“民国年间至1949年前,茶叶主产区为团结乡和汤市乡”。东江湖茶最早起源于“东江楚云仙”茶,它的得名来源于东江湖心岛——兜率岩岛上一座“楚云仙庵”。具有条索卷曲,色泽翠绿,香气清高,滋味鲜醇等品质特征。湖南省农业大学茶叶权威专家朱先明教授第一次来东江湖考察时饮茶后,挥笔写下“东江库区水,湖心岛上茶,香高味醇爽,誉满大中华”的诗句。资兴市仙坳生态种植专业合作社、资兴市毛冲头茶叶专业社、资兴市东江库区果树研究所和资兴市汤市茶叶专业合作社都是东江湖茶的名品。
【生产特点】
东江湖茶的品种首选质优、抗逆性强、产量高、适应海拔200~1000m山区种植,经省级以上农作物审定委员会审定并通过试验示范、推广的无性系茶树良种,苗木质量应达到GB11767规定的国家二级苗木以上要求。种植的品种重点推广有小叶种白毫早、碧香早、乌牛早等,中叶种福鼎大白、楮叶齐等。东江湖茶是名优绿茶,具有色绿、味厚、香雅的品质特点。东江湖茶的研制和开发是通过湖南农业大学茶叶研究所的专家和教授根据资兴茶叶生产加工历史资料挖掘整理、重新研制而成的半手工半机械名优茶,其具体工艺为:茶鲜叶分级进厂→摊青(6~7小时)→杀青(温度160~180℃)→清风→初揉(6~8分钟)→初烘(温度110~120℃)→摊凉→复揉(8~10分钟)→复烘(温度100~110℃)→摊凉→做形(温度60~80℃)→足干(温度100℃左右)→过筛→打包进库冷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