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来,资兴深入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有序引导渔民退水上岸、产业转型,积极探索了一套高效渔业养殖的新模式,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资兴境内的东江湖碧波荡漾,随着网箱全部退水上岸,这一湖碧水更有了生机。渔民谢志林在退出网箱养鱼后,在三都镇石拱村搞起了水产养殖,养殖水面达1万多平方米。“养的鱼有五六个品种,每口池子的深度是2米,面积260平方米到270平方米,养的主要是以三角鲂和鲈鱼为主,每一口池子预计出10000多斤至20000斤鱼,预计40-50万斤。”资兴市流水渔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谢志林说。
早在2006年,谢志林就开始在东江湖进行网箱养殖,十口网箱年产鱼约20万斤。为保护东江湖的水源,资兴市打出了“禁采、禁伐、禁养、禁建”的组合拳,实施东江湖网箱退水上岸工程,引导养殖户产业转型发展。谢志林积极响应,成为了第一批网箱退水上岸的渔民。“因为那个时候养鱼的人太多了,湖水污染也比较严重,水都有点腥味了。出那个政策时候,我也考察了很多地方,我觉得可以把湖里面的鱼搬在岸上来养。”资兴市流水渔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谢志林说。
2020年5月,谢志林退水上岸后转向岸上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的流水槽养殖。“我搞了个贴息贷款,批了300万元,我要了80万元,感觉相当的暖心,在困难的时候政府伸出援助之手,这还不够暖心的吗?”资兴市流水渔业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谢志林说。谢志林算了笔账,按照每斤两块钱的利润,他的养殖场每年可以赚100万元左右。现在,谢志林成为了当地的养殖能手,经常有不少渔民上门取经。
在有序引导渔民产业转型的同时,资兴市还搭建了科研平台,为渔民推广渔业高效养殖新模式,促进水资源保护和渔业产业的良性互动、可持续发展。2019年,资兴市水产良种场引进的渔业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模式,目前已经建成投产。“它是通过机械造浪造流,在池塘里面形成一个环形的水流,水流经过流水槽,我们这个流水槽一共是4条,每条是26米,其中前面23米是养殖区,包括这个推水装置,后面3米是集污区。”资兴市水产良种场场长王华雄说。
据了解,高密度养殖往往带来的是高密度饵料投放,会造成水体的污染。而这种池塘内循环流水养殖模式,通过流水的作用,可以把鱼类的排泄物集中到集污区进行处理。经过一年的运行,集污率可以达到80%-90%。“它可以实现高密度养殖,然后实现这个产量相比传统养殖模式是成倍的增长,这是一个优势;第二个优势就是它这个投食,精准可控;第三个就是尾水的排放包括排泄物搜集安全可控。”资兴市水产良种场场长王华雄说。
在未来两三年时间,资兴市水产良种场将进一步探索这一套养殖模式,逐步降低运营成本,并向当地渔民推广,提高水产养殖的抗风险能力的同时,促进水资源可持续利用与绿色发展。
来源:资兴市融媒体中心
作者:王瑞琴
编辑:黄珊珊